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3:30:58
那一年,我5岁,妈妈带着我和妹妹,陪同爸爸,到中市村替他办相关事宜。
我国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痛点和难点问题不能指望短期内予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点在于没有可供落户的稳定住房。不能将产业都放在大、中城市,县、乡是空的。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从18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那时还没有信息化。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根据现有观察来看,户籍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行政区划的变更,即通过将乡镇改为街道、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的方式,将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而非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说乡村也真正实现了现代化。需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目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建议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战略性目标和约束性要求,以10年或15年为期量化、细化,设目标、明要求、探路径,确保长期目标有约束性,年度目标有弹性。
三是率先实现农民工群体城镇化。通过创设产业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探索灵活就业机制,增加县城对所在县域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实现非农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继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握城乡关系动态演变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更好推动农民工群体城镇化,需以系统观念继续推进分工分业。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注重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要积极扩大乡村就业空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新时代新征程,需科学研判我国城乡发展的趋势特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群体仍是农村居民,但从事的职业几乎都是第二、三产业,表现出身份特征和职业特征的二元性。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形成良性的利益分配机制。1978年至2023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长到932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增长到66.16%。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资源交互、产业融合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和促进乡村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发展。
四是深化改革激活城乡要素市场。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三是提升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布局,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要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二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县域为中心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在这一动态演变过程中,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实现有机衔接,乡村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关系呈现出新面貌。在此过程中,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下降,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70.5%,2022年这一比重下降到24.1%。在推动城市要素下乡的同时,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让农民真正能够进城安居乐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市域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省域范围实现城乡融合。
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局面。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规划,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一服务,为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保障。
关键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要持续推动城市赋能乡村振兴。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资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按照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信心,大力扶持智慧农业、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一是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
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求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需优化政策组合,统筹使用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具有地区差异性的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脱贫地区和边远地区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引导作用。就经营方式而言,随着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深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是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就激活土地要素而言,要把握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在严防耕地非农化特别是非粮化的前提下,优化土地经营制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下一阶段,需不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据城乡融合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针对性地培养引领型、实用型、管理型等各类人才,引导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鼓励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
这些都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明晰了方向清代乾隆皇帝从小爱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视之为楷模与圣人,说: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贯之道,夫人之所当勉者也。周敦颐热爱山水,他以游历山水作为明志养心之举。考古专家们曾在楼田村东边的一大片沼泽的深处,找到了古代荷莲种子。
赠品不仅有莲花,还有月岩。周敦颐15岁跟随母亲到汴京前,可以想见他的周遭,必然有诸多莲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开山鼻祖,道承孔孟,学启程朱。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发表评论
留言: